一、御寒試試這些小妙招
1.多穿幾雙襪子
接觸皮膚的最里面一層可以穿吸濕性良好的絲質筒襪,然后再在外面套上棉質筒襪。如果仍覺得冷,可以以“絲質、棉質、絲質、棉質”的順序疊加。為了防止穿得太多而導致血液不流通,最里面的兩條可以使用五指襪。
2.貼身穿套保暖內衣
初春愛穿短裙、筒襪的女性們貼身穿一套保暖內衣,然后再加一件毛衣。當然,如果外套是能夠抗風的羽絨服或者皮衣就更好了,這種穿衣法既能夠持久保持身體的溫度,又能不受到外部冷風的侵襲。
3.暖寶寶
如果想要使雙腳和內臟暖和起來,那么在尾骨上貼個暖寶寶是再合適不過的了,因為中醫(yī)的長強穴,也就是行于后背正中的督脈的起始穴位,具體位于尾骨末端,陽氣就是從這里開始生發(fā),統(tǒng)領人體陽氣,有“陽脈之海”的美譽。
二、盤點有幾種御寒食物
1.黑豆
黑豆含有豐富的鐵和銅等礦物質,其抗氧化物含量高于其他豆類。有營養(yǎng)專家認為,喝黑豆湯能幫助肌肉獲得更多血氧,進而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抗寒能力。
2.黑巧克力
黑巧克力含有豐富的類黃酮,這種抗氧化物能幫助抗擊自由基對身體的損傷,進而降低癌癥和心血管疾病風險。如果在熱牛奶中加入兩塊黑巧克力,不僅有助于身體健康,還能有暖身效果。
3.羊肉
羊肉富含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質、無機鹽和鈣、磷、鐵等營養(yǎng)成分。羊肉具有暖中補虛、益腎養(yǎng)肝、開胃健脾、御寒祛濕的功效,歷來就被作為冬季御寒和進補壯陽的佳品。在冬天常食還能維護胃腸黏膜,使消化酶分泌增加,從而促進消化吸收。
4.核桃
核桃不但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,還富含磷脂和維生素e,這不僅能促進心臟健康,還能有助于抗寒。
5.牛肉
牛肉性溫味甘,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、維生素b和蛋白質、脂肪、菸酸、無機鹽等。從中醫(yī)角度來看,牛肉具有補益脾胃、強筋骨的作用。如果牛肉與黨參、北芪做成燉湯,不僅甘潤可口,補體虛、益氣血,還能使人體御寒能力增強。
三、御寒你需要明白的事情
一、人體寒氣從哪來?
中醫(yī)認為,機體由氣構成,這團氣“動則生熱,靜則生寒”。身體有寒實際上是氣機偏于靜止,活力不足的表現。
體寒的人往往比較怕冷,手足冰涼。脾胃有寒,便不敢吃偏涼的食物,經常腹痛腹瀉;腎有寒,除腹瀉以外還會小便清長;肝有寒,可能會氣逆產生嘔吐感,或頭頂痛等。
二、內寒和外寒的區(qū)別?
內寒:內寒的本質是氣機靜止,內寒就是因體弱造成氣機無力運動,一般伴有虛證表現,如氣短乏力,面色白等。
祛除方法:內寒要溫,可以服用附子理中丸以溫中健脾,還可將干姜、白術、人參等溫中益氣的藥物煎湯服用。
外寒:由于外界寒氣侵犯到機體,使機體內部的氣機受阻,運行緩慢,這種情況一般會有兩種發(fā)展趨勢:體質虛弱者會向寒的方向發(fā)展下去,而體質壯實者,正氣會和外寒爭斗,爭斗過程中伴隨氣的運行加速,會表現出熱象來,這就是中醫(yī)常說的寒邪“郁而化熱”。
祛除方法:外寒要散,微微出汗就能把寒邪趕走,可以服用荊防敗毒散以發(fā)散風寒,或將麻黃、桂枝、生姜等藥物煎湯飲用。
三、人體有些部位容易受寒,需要多加保護
腹部:足三陰經循行的部位,對寒邪的抵抗力較弱,所以睡覺時應注意蓋好被子,避免著涼出現腹痛腹瀉。
下肢:足三陰經是從人體下肢內側循行入腹的,寒邪可從下肢沿著經脈到達腹部。有些年輕人喜歡一年四季光著腳走路,這就給寒邪入侵提供了方便,應當注意避免。
頭部和背部:陽經循行的部位,有一定的抵抗力,但是因為正邪在此交爭,卻容易出現頭痛、發(fā)熱等現象,因此也不能掉以輕心,平時應注意頭發(fā)吹干再出門,夜里睡覺避免頭背受風。
四、小心“吃”進來的寒氣
如果不了解食物的寒熱特性,不小心吃進了涼性的東西,別說保暖,搞不好還會因為受涼拉起肚子。
秋冬進補要有所講究,特別是體質本身就寒的人,尤其不能食用過多的性寒食物,否則容易導致肚子痛。
這是因為,冬季人的身體處于封藏狀態(tài),需要養(yǎng)陰,而攝入過多的寒涼食物容易破壞掉人體封藏的狀態(tài),需要調動更多的熱量來抵擋寒涼食物的侵襲,而一旦寒涼沒及時化解出去,囤積在胃里,就容易導致腹痛。
較為常見的性寒食物有:綠豆、梨、橙子、柑、螃蟹、螺螄、蚌肉、海帶、紫菜、鴨血、鴨蛋(性微寒)、皮蛋等。
冬季雖然不應吃過多寒涼食物,但也不宜吃過多燥熱品,而應多攝入滋陰膳食,如黑木耳、藕、芝麻等。寒涼體質的人冬季可以多喝粥,若在粳米粥中加點紅棗,效果會更好。
如果不小心吃多了寒涼食物,可以通過內外結合共同驅寒?!皟取奔磧确t糖生姜水,紅糖溫熱,生姜溫胃散寒,二者合在一起可以暖肚腸、溫中陽;“外”即用熱水泡腳,可刺激腳上的穴位和反射區(qū),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以達到驅寒的效果。此外,在泡腳的同時按揉足三里穴位,效果將會更好。
四、冬季畏寒有8款御寒的湯
1.黃芪牛肉湯
材料:牛肉(瘦)1000克,黃芪12克,黨參12克,大蔥20克,姜15克,料酒20克,小蔥5克,胡椒粉1克,鹽10克,味精2克。
做法:將黃芪、黨參洗凈,裝于雙層紗布袋內封住口做成中藥包;牛肉洗凈,切成5厘米長、3厘米寬的塊;姜、蔥洗凈;沙鍋置大火上,倒入鮮湯2000克,放入雞骨架,加入牛肉塊、中藥包煮沸,撇去浮沫;加姜、蔥、料酒,移至小火上燉熟透;揀去中藥包、姜、蔥、雞骨架;加入精鹽、胡椒粉、味精、蔥花即成。
功效:這款湯水中的黃芪能補氣升陽、固表止汗,黨參有健脾補肺、益氣養(yǎng)血生津的功效,牛肉則有補中益氣,強健筋骨的功效。
2.干姜肉桂羊肉湯
材料:羊肉150克、干姜30克、肉桂15克。鹽1克,大蔥3克,花椒粉1克。
做法:羊肉切塊,與干姜、肉桂共燉至肉爛,調入鹽、蔥花、花椒面,即可。
功效:羊肉營養(yǎng)豐富,貧血、氣血兩虛等虛寒病癥均有很大裨益。干姜是生姜烘干后的成品。比生姜多了溫暖脾陽的作用,要是你陽虛怕冷、脘腹冷痛、四肢不溫最好用干姜。另外,肉桂有補元陽、暖脾胃、通血脈、散寒氣的功用,將干姜、肉桂與羊肉一起做成藥膳湯水,更有利于祛寒治感冒。
3.雞絲阿膠湯
材料:雞胸脯肉100克,牛奶1000克,阿膠80克,姜10克,鹽2克。
做法:雞脯肉洗凈切成絲;阿膠浸透發(fā)開,洗凈切塊,放沸水鍋內煮2小時,撈出瀝水;生姜洗凈,去皮切片;雞肉絲、阿膠、姜片、鮮牛奶同放燉盅內,蓋上盅蓋;隔水燉1小時取出,加入精鹽調味即成。
功效:阿膠為補血佳品,尤適宜出血而兼見陰虛、血虛證者。阿膠既能補血,又能滋陰,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稱之為“圣藥”。
4.阿膠白鴿湯
材料:老鴿1只,山東阿膠1片,枸杞少許。
做法:鴿子清理干凈內臟,洗干凈后用到斬成塊。阿膠用菜刀柄砸碎,越碎越好。將枸杞洗干凈備用。準備燉盅,將切好的鴿子和阿膠碎塊、枸杞一起放入燉盅里面,準備一張吸油的白紙,蓋好第一層燉盅蓋子后鋪上,繼續(xù)蓋上最外面的蓋子,用紗布封好。隔水放置燉盅,蒸3個小時。不用放調味料,原汁原味。
功效:這道阿膠白鴿湯具有滋補養(yǎng)陰的功效,對于女人氣血不足、畏寒怕冷、四肢酸軟有良好的改善功效。冬天飲用避免了出汗帶走湯液的營養(yǎng)。
5.當歸雞湯
材料:土雞800克,當歸20克,花生仁20克,紅棗8顆,黑木耳少許,姜片3篇,食鹽少許。
做法:將土雞清除內臟后洗干凈,切成塊狀,飛水一邊后備用。準備瓦鍋(當然是瓦鍋燉湯營養(yǎng)好喝),加上2/3的清水燒開。放入所有材料,先大火煮40分鐘,然后轉成中小火繼續(xù)熬1個小時。接著,起蓋放入姜片和少許食鹽,攪拌均勻后蓋上蓋子,大火煮5分鐘關火即可。
功效:既能補血、活血,又能調經。而且當歸還具有散瘀的功效,對活絡筋骨有良好作用。女人補血補氣一定要喝當歸雞湯。
6.燉羊肉湯
材料:羊腿肉500克,羊骨500克,黃黨20克,北芪10克,當歸10克,紅棗10顆,枸杞1小把,魷魚1條,料酒,鹽,姜適量。
做法:先用高壓鍋煮水,同時浸泡魷魚40分鐘。下姜用油爆香炒鍋,放入羊肉(購買2人/斤,去皮去油的羊腿肉,附加骨頭煲湯),同時放入事先浸泡好并切絲的魷魚1條,放料酒,炒至半熟起鍋。高壓鍋里放入半熟的羊肉、魷魚。另加入:黃黨、北芪、當歸、紅棗、枸杞、鹽。煮滾后10分鐘,關火后燜5分鐘開水降壓。燉1小時即可。
功效:羊肉能暖中補虛,補中益氣,開胃健身,益腎氣,養(yǎng)膽明目,治虛勞寒冷,五勞七傷。
7.蟲草花椰子老雞湯
材料:母雞半只,椰子半個,蟲草花50克,紅棗8個,椰汁1份,鹽適量。
做法:將老母雞去皮,冷水入鍋焯水,去掉浮沫;蟲草花洗凈。將椰子肉切小塊,蟲草花、椰子肉、紅棗裝好備用。將雞肉連帶焯雞肉的水一起倒入燉盅內,加入紅棗、椰子肉、蟲草花,再倒入椰汁。燉盅上鋪一張油紙,蓋上蓋子放入湯鍋內,注入達到燉盅一半位置左右的冷水。蓋上蓋子,大火燒開水后改小火,慢燉2個小時即可調入少許鹽便可。
功效:老母雞有補益的功效,母雞肉蛋白質的含量比例較高,有增強體力、強身壯體的作用。蟲草花同樣有進補的功效,所以在老雞中放入蟲草花將達到更好的食療作用。
8.淮山排骨湯
材料:淮山2根,豬小排適量,食鹽適量,姜適量,枸杞子適量,羅漢果適量,油適量。
做法:將排骨切成塊狀然后用水沖洗,洗去污血。倒入少許料酒攪拌均勻以去味。淮山去皮后立刻洗凈放入炒鍋中,用油炒到有些黃色。用水泡枸杞。準備瓦鍋,放入排骨,開始大火煮,30分鐘后放入淮山,接著放入姜片、羅漢果,最后燉煮半個小時,最后放入枸杞,蓋上蓋子中火熬1小時即可,開鍋食用前加入調味料。
功效:生津清火,補腎益氣、養(yǎng)心滋精。